1948年出生的旷潮,系永新县学背社区居民,祖籍江西高安,其父亲因抗日逃亡至永新后与其母结识成家。1968年2月,20岁的他入伍成为一名炮兵,在部队里担任炊事班班长,1970年退伍回乡。退伍后,他进入手工业联社从事篆刻,2000年手工联社改制失业后仍靠刻章谋生。他与妻子谢冬兰育有三子,孩子们成年后各自打工成家。

2016年,一次志愿晚会让他与永新县志愿者协会结缘,自此,他带着妻子风雨无阻投身公益,每人年均志愿服务超300小时,带动两个孙女参与防疫值守、交通文明劝导。2024年,他获评永新县"最美退役军人",并连续九年获评永新县志愿者协会"十佳志愿者之星""抗疫先锋""志愿先锋""交通文明劝导标兵"等荣誉。
军旅“砖”情半生砌
“军人像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旷潮的这句话,像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印章。1990年,他牵头组织战友联谊会,硬是把252名战友中的232人重新聚在一起,仿佛当年炊事班里的大锅饭,热气腾腾的战友情一煮就是几十年。

2009年开始,他先后担任学背社区居民小组长、网格员,每天走街串巷,邻居家水管漏了、老人病了,第一个想到的总是他。这位住在廉租房的老兵,自己省吃俭用,却成了社区的“万能胶”,哪里需要粘哪里。
志愿路上“夫妻搭档”
2016年,旷潮和妻子谢冬兰成了永新志愿者协会的“黄金搭档”。2020年,县中医院有位七旬孤寡老人住院无人照料,夫妻俩轮流送饭陪护,整整一个月没落下一顿热乎饭;2018年,高溪乡八旬老人因白内障住院,旷潮主动包揽了半个月的陪护,连护士都打趣:“老爷子,您比亲儿子还勤快!”2023年,邻居张某生(化名)术后胰腺炎发作,他端水送饭整整两个月,直到对方康复。协会发起捐赠时,他总抢着掏钱,旁人劝他:“自家日子紧巴,少捐点吧!”他却摇头:“钱不多,但心意得足。”

这对“夫妻搭档”的善举还带着“传家宝”。两个孙女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参加志愿服务,疫情时穿上红马甲值守卡点。有人问旷潮:“参加志愿服务纯吃苦图啥?”他笑呵呵答:“吃苦?这是福气!能帮人就是最大的甜。”
老兵新传“砖”递爱
旷潮的“砖头精神”不光自己发光,还砌出了一堵“爱心墙”。他动员陈头先、左来朵、沈根甫等一批退役老兵加入志愿服务,其中沈根甫因参加志愿服务的事迹,获评“中国好人”。疫情防控期间,他带着老兵队伍值守卡点、搬运物资,有人累得直不起腰,旷潮就吼一嗓子:“当年拉炮车都没喊累,现在怕啥!”
他的“砖头”还敲进了年轻人的心里。越来越多年轻人受到旷潮夫妻俩的影响加入了永新的志愿服务队伍。邻居家的孩子见他总帮人修水管、搬重物,也学着在小区里捡垃圾、扶老人。他总这样说:“咱就是一块砖,能垫个脚也是好的。”
简朴日子“暖”人心
住在廉租房的旷潮,家里最值钱的是那台用了十几年的旧电视,但他心里装的全是别人的冷暖。邻居腿脚不便,他每天清晨顺道帮她买菜;孤寡老人家里灯泡坏了,他踩着梯子换灯泡,还顺手修好了吱呀响的木门。有人问他:“您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啥?”他挠挠头,憨笑道:“希望大伙儿都搭把手,让咱永新越来越暖。”

从炮兵炊事班长到篆刻匠人,从网格员到志愿先锋,旷潮用77年光阴诠释了“一块砖”的朴素信仰。他常说:“砖头嘛,风吹日晒会旧,但砌在墙里,永远有用。”这位老兵的故事,就像他刻过的印章,一笔一画,深深印在永新人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