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潮涌,红土情深。在江西永新这片承载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一支身着红马甲的队伍接力十五载,将志愿服务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自2010年成立以来,永新县志愿者协会每年注册会员达160余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800余场,服务时长超过50000小时,足迹覆盖全县25个乡镇场238个行政村,在阳光助学、银龄关爱、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等领域绘就了一幅民生服务的壮美画卷,先后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全省先进社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各项目荣誉29项。
红色领航:党建引领凝聚公益合力
晨光微露,永新县城北十字路口,21名佩戴党徽的志愿者已举起引导旗,用规范的手势传递文明出行的理念。作为全县42个“党建+志愿服务”示范点的先锋力量,这支党员队伍不仅是交通劝导员,更是政策“传声筒”——他们将党的理论编成方言快板、搬进公益课堂,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2年6月永新县志愿者协会在全市社会组织中率先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协会健康有序发展。协会党支部创新“三会一课”志愿服务机制,把主题党日搬到助学走访路上,将党课讲在乡村振兴一线。2020年春耕时节,象形乡刘页媛老人因劳动力短缺陷入困境,协会党支部12名党员组成“先锋队”,深入田间抢农时、助生产。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就引领到哪里。通过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38名志愿者在服务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凝聚力持续增强。
助学筑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2010年成立以来,该项目构建起“纵向全程跟踪、横向多维帮扶、深度三重保障”的精准助学体系;每学期入户发放助学款、暑假举办准大学生升学宴,为助学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协会先后资助困境学生230多名,每年发放助学款20余万元。助学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多次被永新县委、县政府授予"尊师重教先进集体"。
翻开助学档案,一个个故事跃然纸上:父亲重病致贫的学生,通过协会筹措学费并协调医疗绿色通道重返校园;留守儿童在志愿者结对辅导下,成绩从班级末位跃至年级前十……2025年,《困境学生资助标准》正式实施,通过政府兜底与社会帮扶的精准衔接,永新县实现“义务教育零失学、高中教育全帮扶、高等教育不断档”的全链条保障。
银龄关爱:托起幸福“夕阳红”
腊八节的清晨,二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粥香四溢。90岁的李奶奶捧着志愿者熬制的八宝粥感慨:“甜到心坎里!”这一幕源自“银龄关爱计划”的持续深耕,为300余名独居老人提供床边照应、助餐送暖、心理慰藉等立体化服务。
银龄关爱最大的特色是因类施策,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巡护特困老人、走进敬老院等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每月上门为困境老人赠送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传统节日还赠送粽子、月饼、猪肉等节日食品,先后资助困境老人270余名。为特困老人开展巡护活动,每月带着礼品与关爱上门探访,为孤寡老人提供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人性化服务;还开展了为孤寡老人立照活动,为100多名老人赠送12吋彩色肖像照。为探索多元养老模式,协会还开展了"暖床前"、"爱心小厨老人助餐"等项目活动,为独居老人提供床边照应、助餐送暖、等助老服务,获得社会各界赞誉。
赋能乡村:红马甲播种振兴希望
为助力乡村振兴,永新县志愿者协会先后申报执行了"映山红计划"、"三湾蜂蜜树品牌"等项目,引进项目资金60余万元,培育三湾蜂业专业合作社,注册"五星三湾"商标,成立蜂蜜加工企业,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建立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三湾蜂蜜产业发展,发展永新蜂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技术培训+品牌打造+电商营销”模式,曾经的贫困户邱应斌蜕变为省级示范合作社负责人,带动43户村民年均增收2.6万元。
2025年,协会将依托江西省民政厅出台的《社区慈善基金设立运行和管理指引(试行)》,打造“云端助农”平台,培育助农主播,让永新白茶、井冈蜜柚等农副产品通过直播间走进千家万户。
文明实践:打造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
站在新起点,“公益地图3.0”正在绘制:东接长三角资源,西联湘赣边红色组织,南拓粤港澳帮扶通道,北学京津冀治理经验。那些穿梭在田间巷陌的红马甲,正将革命老区的精神密码,转化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打造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现。
十五年砥砺深耕,从7人爱心小组发展为全省模范社会组织,从单一助学拓展至8个领域的公益体系。协会还积极开展助残服务、关爱留守儿童、文明交通劝导、爱护禾水河、社区矫正等活动,倡导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文明新风,以实际行动参与城市文明创建,为永新县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志愿者之家墙上的誓词熠熠生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恰是永新志愿者对红土地最深情的告白——让万千微光汇成星河,照亮更多人前行之路。一顶红舌帽、单件赤马甲的志愿者形象,已成为永新县大街小巷一道靓丽的风景。(供稿:金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