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永新志愿者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
永新县志愿服务渐成社会风尚
来源:大江网—新法制报 | 作者:记者刘勇 | 发布时间: 2012-05-07 | 3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因“三湾改编”而闻名的江西省永新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把孤残老人扶到公园,专门往困难群体里钻,策划义卖、公募等活动,捐资助学扶贫帮困,默默地把几百元钱塞进寒门学子的手中……2年来,他们累计为百姓提供志愿服务达数百万小时。

他们是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

永新县志愿者协会成员探望老人


   带着女儿参加爱心活动

  欧阳艳梅是永新县志愿者协会一名普通志愿者。

  2010年3月18日一早,骑车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欧阳艳梅在路过三湾公园时发现,公园内一棵景观树遭到严重破坏,欧阳艳梅立即返回家中,不一会,她便和女儿把一块条幅挂在了景观树旁。条幅上,欧阳艳梅发出了倡议:“请爱护我们的城市,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从这天起,她与年仅5岁的女儿一起加入了该县志愿者协会,并经常带女儿参加志愿者协会举行的各种爱心活动。欧阳艳梅说,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女儿,永新是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永新。在同永新县志愿者协会交流时,记者获知,这些志愿者当中年龄最大的78岁,他们当中有公务员、有企业白领、有个体户、有学生,还有无职业者。

  他们人人都是“活雷锋”

  该协会涌现出了很多如欧阳艳梅一样令人钦佩的人和事:县人民医院大夫龙坤香,两次前往突尼斯参加志愿者医疗队,受到驻突尼斯大使火正德的赞誉,并在其永新志愿者T恤上题写了“光明使者、传播友谊”;曾波和康慧萍夫妇双双入会,夫妻俩每次都抢着参加活动;为帮助陈勇华、邓雷洋两位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治病筹集医疗费,龙小和、朱慧凤、刘永旻、黄小卫、贺颖、李海林、郭蓉、刘春仔等众多志愿者,开着私家车冒雨前往距离永新100多公里的吉安市区,向行人发放募捐倡议书……

  志愿服务渐成社会风尚

  据永新县团委统计,全县活跃着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50余支,注册登记的志愿者达383人。

  永新县委书记刘洪说:“永新志愿者协会以服务为主题,以自愿为纽带,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培育了奉献社会、快乐自己的良好道德风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雪松认为,永新县志愿者协会模式对于全国县一级区域都有借鉴意义。虽然前段时间关于社会道德滑坡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发生在江西的农民工抬车救人、最美妈妈吴菊萍双手托救坠楼女童等事件足以证明,纵使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道德信仰不缺乏,这股涌动不息的道德力量存在于最广大人民群体中间。作为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大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重视民间道德力量的成长。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永新志愿者协会政社分离、经济独立,地方政府在保障对其正确的引导下,应将适宜于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转移一部分出去,这样,既可以使政府从“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能最大化地凝聚民间道德力量。

  □采访手记

  榜样的力量

  道德模范是时代精神高度的坐标,是社会主流道德的缩影,是公民普遍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在永新县街头,记者随机询问路人和店主,几乎人人都知道永新县志愿者协会,而且广受好评。

  永新县志愿者协会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与永新自革命战争年代起就奠定的深厚群众基础密切相关。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红色老区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传承不息。

  作为学雷锋先进集体,永新县的志愿者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更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他们仅仅是普通的公民。然而,他们的道德行为在生活中却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他们的道德选择植根于脚下广袤的道德土壤,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实践继续令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