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永新志愿者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
江西省民政厅: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有效路径研究—以江西省“百社解千难”活动为例
来源:江西省民政厅http://mzt.jiangxi.gov.cn/art/2020/3/6/art_34593_1651490.html | 作者:江西省民政厅 | 发布时间: 2020-03-07 | 831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容摘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作为政府资源的有益补充,在脱贫攻坚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为视角,结合地方的具体工作实践,首先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意义,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影响因素及角色分析,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总结提炼了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问题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社会组织在助力脱贫攻坚上的有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以及为各级党政和学者对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组织 脱贫攻坚有效性 路径 研究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始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主要指由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法人自发成立、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构成形态。狭义来看,我国社会组织的三种主要形态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社会组织原本与社会同源而来,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社会组织的存在。翻开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组织史,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社会组织的活动。在中国历代朝代更替中,无不与社会组织的激烈斗争活动有关。从现代意义上来看,由于社会组织是人的组成,服务回馈社会群体也是其基本的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有了飞速地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1.7万个,比上年增长7.3%;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980.4万人,比上年增长13.4%。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实施,相对于政府,社会组织更具有专业的技能和更广泛的人力资源优势,与基层贫困民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故能更深入地了解公众对于救助帮扶的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2016年以来,江西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脱贫攻坚为切入点,以提升功能为契机,以强化社会组织自身治理水平为核心,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积极开展“百社解千难”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活动,为探寻社会组织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路径,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总结,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讲话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到问题根源,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从目前我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已经成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欠发达边缘地区、革命老区,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一)有利于实现提升扶贫济困精准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由于其直接服务到村、到户、到人,有利于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与贫困户建立起直线联系,一对一满足群众的需求。能够做到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另外,也能够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进而,通过社会组织项目实施,给贫困群众带来更大的支持帮助,更加精准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医疗各项事业发展。

 (二)有利于搭建项目需求和服务对接新平台。

  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关键在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社会组织能够使这两方面较好的衔接起来,实现完美融合。首先,由于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其在脱贫中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是政府的救助资源具有很大的单一性、普惠性。通过社会组织参与,能够实现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个性化,并使得贫困群众接受志愿服务便利化。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司法、社会保障、治安管理等领域的各方面人才。同时不少社会组织又有较强的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权益保障人才和志愿服务优势,能够实现全方位服务贫困群众,又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帮扶举措。

(三)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资源流动局限性。

  当前以行政区划来划分政府资源的体制,从其运行的局限来看,首先,人为割断了属地之间的横向联系,阻碍了资源的横向流动和跨区域配置;其次,在技术上把各类公共产品切割为地方化的公共产品,阻碍了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出现。这种体制导致的问题是,落后地区政府扶贫负担过重。政府几乎包办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资源,每年需耗费大量的政府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管理。同时,扶贫公共服务难以全面普及。尽管政府提供的扶贫资源多,但是其可及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难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均衡。特别是对于物质以外的,精神文化心理方面的需求,难以让贫困户得到有效地满足。另外,社会风险难以有效应对。尽管各地基层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是基层贫困导致的各类传统或非传统的社会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近期多次发生的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侵权事件,都说明了统一模式化的消除贫困依然难以根除贫困带来的社会隐患。面对这种新情况,需要借助社会组织作用,形成政府加社会组织更加高效的互动格局。

 (四)有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水平。

  近年来,随着政府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社会组织的去“机关化”带来了历史难得机遇。社会组织在参与脱贫攻坚中,获得了更好的治理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批专业的社工人员进入到社会组织中。同时,社会组织也进入到政府扶贫公共服务当中,逐渐承担的政府转接职能,一些政府无法实现的公共管理,在社会组织中也得到充分施展。如为贫困群众提供能力培训、信息交流、成果展示、政策咨询、资源拓展、项目策划、公益对接、卫生服务、心理辅导、日间照料等,极大实现了社会和谐,提高了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增强了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二、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影响因素及角色分析

  为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江西省民政厅于2018年出台《江西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点领域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关爱保障等扶贫行动。2019年上半年江西省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共有1783个,开展扶贫项目1059个,制定扶贫项目计划515个,投入资金32009.8116万元(其中,自有资金9359.0456万元),投入人员13.5132万人(其中,志愿者10.2245万人),受益贫困人员42.4197万人。2018年参与扶贫的省级社会组织达202个,帮扶1704个贫困村、25.78万贫困人口,投入资金11.74亿元、物资数额23.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870个,开展扶贫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团队达7793个、32.2万人。

  从目前各地的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密不可分的系统整体。每个部分都相互联系,紧密结合,不可或缺。透过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表象,不难发现其潜在的本质和规律。

(一)影响因素。

  根据从各地的调查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民政部门、扶贫部门、乡镇(街道)、村委会、社会组织六大元素。这六大元素的有机融合,构成了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机整体。

 (二)角色分析。

  1.地方党委政府承担的角色是,制订脱贫攻坚宏观政策法规,以及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分工,调度工作进展,加大财力投入。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2.民政部门承担的角色是,协调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确保工作有序开展。此外,作为工作的引导部门,对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合同的订立、服务项目的考核评估和验收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牵头主导。

  3.扶贫部门承担的角色是,收集发布贫困村、贫困群众项目资金需求,策划服务项目,评估项目成果,把握专业服务标准等。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牵引。

  3.乡镇(街道)承担的角色是,协调联系社会组织、民政、扶贫部门,协调社会组织服务资源和力量,监督、管理和评估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桥梁枢纽。

  4.村委会承担的角色是,社会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将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类资源服务的落地实施,确保各项帮扶精准到户、到人,以及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落实终端。

  5.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是,提供各类帮扶需求,组织资源、人力、项目收集归拢,保障资金、人力、项目到位。同时,为贫困村、贫困群众群众提供专业指导,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是社会组织参与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主体。

 三、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分析

  为拓宽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渠道,形成多领域、立体化帮扶模式,江西省省民政厅争取了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项目资金,开展了“百社解千难”2019江西省社会组织新力公益创投项目。从4月2日江西省民政厅召开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动员暨“百社解千难”2019新力公益创投项目启动会开始,“百社解千难”助力脱贫攻坚2019江西省新力公益创投项目在九江市、萍乡市、吉安市、赣州市、上饶市共举办了5场设区市说明会,在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南昌理工学院开展了5场高校组说明会。共动员了500多家社会组织、高校社团,1000余名社会组织、高校团体负责人参与新力公益创投创投说明会。经过30天创投申报,全省共收到400余份脱贫攻坚项目书。通过组织省内外专家初审及终审,最终“阳光小屋”留守儿童赋能试点项目、“为残障插上飞翔的翅膀”阳光助残精准扶贫公益试点项目、畅呼吸——关爱尘肺病农民试点项目等30个项目脱颖而出,成为了“百社解千难”2019江西省社会组织新力公益创投立项项目。30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其他扶贫“五大领域”。创投的最大特色是采取了创投资金、能力建设、导师辅导、资源对接、助力成长、非定向捐赠金“六大激励措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创投陪伴成长,资源优化共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最终实现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这一创投项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案例,比较客观地展示了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过程。从上实践案例来看,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精神为切入点,内力激发型。

  这类主要集中在残障人士的帮扶,因为这些人群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和金钱。不少残障人士说,“像我们这样的,给钱给物也是用不了的”。因而对这些人士来说最需要的是给予一种精神上的鼓励,让他们在精神上强起来、站起来。如抚州市爱心助残服务中心的“为残障插上飞翔的翅膀”阳光助残精准扶贫公益试点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他们项目背景是,中心在调查中掌握抚州市有肢体残障人士51862人,其中一级肢体残障人士1709人;二级肢体残障人士9319人。尽管近年来,这些人群生活条件取得了明显改善,但是残障人的总体精神生活状况并不容乐观。中心因而提出这些对象的贫困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贫困,而是精神的贫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精神上的帮扶。中心认为,残障人士和其他人一样,只要为他们提供合理便利条件,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价值。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和公众并没有正确认识残障人士的能力,针对残障者的歧视和偏见普遍存在,造成残障人士精神上一直无法脱贫。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是,围绕内力激发开展帮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在获得残障人的理解和接纳后,打开残障人的心扉,从而能够深入了解他们更深层次的需求,以便开展心理帮扶和心理辅导。让残障人走出社区,走向社会。同时从残障者实际需求入手,以支持、指导、培训残障人士职业技能等模式,把物质帮扶、生活能力重建和心理帮扶结合起来,实现一个立体的关注残障人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心还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开展“残障人士需求大数据”建档。通过入户走访抚州市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特困残障人士家庭。建立需求数据档案为后期扶贫提供数据。二是开展“阳光服务”活动。和公益慈善组织合作,为建档立卡、精准扶贫、特困残障人士有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辅助器具、康复用品需求的残障人士进行无障碍改造、辅具购买、康复用品的购买。让残障人士能够更好的出行和融入社会提供基础性的便利。三是开展“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创新体验。寻找爱心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开办残障人士就业培训,创新就业模式。打造残障人士的手工活就业基地。

(二)以产业为切入点,技能植入型。

  这类项目在当前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中比较普遍。主要是依托当地农村贫困户现有的劳动力和闲暇时间,挖掘其潜在的价值,达到形成产业和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当前在一些贫困村,存在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贫困户没有致富门路,另一方面,却又广泛存在劳动力及场地等资源闲置现象。在农村贫困户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完全可以植入一些简单的手艺技能操作,以达到形成产业,实现贫困户多种渠道收益的目的。如余干县爱心联盟协会的盛禾佳园五黑鸡助力脱贫攻坚试点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项目的背景是,协会在调查发现,余干县有25个乡镇场143个行政村被国家列为贫困村,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千元。而当地农村致贫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因病、文化程度低、无专长技术、无适合当地环境的产业等相关因素。但是养鸡创业技术门槛低,易学操作简单,适合每个年龄阶层。他们推出的五黑鸡的散养适合绝大部分乡下贫困环境,无过多技术要求(有技术指导和培训),不占用主要工作时间。五黑鸡是特色品种,销售渠道多元无风险。只要免费提供鸡的疫苗和药物,保障销售渠道,经过专家和技术人员系统的指导、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内完成脱贫,并且还能够让120余亩已经开发的马家柚基地进行多层次开发利用。

  为了使该产业能得到更加专业的人士指导,协会联系了余干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站为技术指导,依托余干联禾五黑鸡散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精英团队为技术支撑。同时联络多个养殖合作社为顾问团为技术把关,聘请行业专家为项目团队负责培训,并且聘请了养殖专业人员对分发到户的鸡苗进行疫情防控,疫苗注射、养殖技术和环境,预防疾病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积极联系政府和媒体,对五黑鸡的推广、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宣传包装和品牌影响力进行一系列的打造。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一是投放一万五千只五黑鸡(母鸡)到余干县古埠镇深度贫困村五福村和张杨村,两村有1027户家庭5000余人口,其中扶贫户150余户700余人口,分三批次分发到150户贫困家庭,在他们的马家柚基地集中散养,把风险防控降到最低。二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运营模式进行养殖。三是整合20家以上商超平台进行线下销售,线上在江西都市频道欢乐购平台进行全国推广,打造全新的生态养殖、生态种植的多元化产业链。四是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整合资源向全县推广,五年计划扶持100个贫困村50000人以上。按照协会测算,每户100只五黑鸡的正常养殖,加上产蛋能为每家农户半年创造3000元以上的额外利润,后期产蛋利润会更高。并可带动两个村1027户5000余人走向专业养殖化道路,未来五年还可带动全县50000人走上致富的道路。本项目的创新性体现在,发挥已有闲置资源,实现技能植入,打造村镇特色五黑鸡养殖产业,带动当地生态种植。同时后续潜力还在连接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共同发展。另外,项目的潜力还体现在后期以农家乐形式,从参观到抓鸡体验,最后品尝美食等丰富环节,与当地马家柚产业遥相呼应,打造生态产业链。

 (三)以文化为切入点,智力扶持型。

  文化是脱贫攻坚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应该说绝大多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是与当地文化基础和文化设施落后有关。因而,加快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必须要从改变当地的文化基础入手。用更加先进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促使当地群众积极改变生活状况,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拥有更高的技能文化水平。

  如莲花县龚全珍志愿者协会的“阳光小屋”留守儿童赋能试点项目就是的其中的典型。项目的实施背景是,协会在当地调研发现,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留守儿童约2万名左右,这些儿童长期缺失父母监护与照顾,急需增强他们在安全、卫生、营养、情感疏通等方面的自我照顾能力。然而,目前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空缺。因而,协会设想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为留守儿童传递温暖,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带动社会各界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教育问题。项目的侧重点在以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我照顾,自我成长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孝敬感恩,关爱他人,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一是利用节假日在各项目点开展活动,通过开展类型多样、寓教于乐的多元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向上、感恩向善的道德情操。协会邀请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团队联合开展亲子活动和四点半留守家长课堂。如开展“用爱心传递知识·用知识呼唤爱心”来增进留守儿童与外界交流。开展“呵护生命·守护安全”五防安全知识月教育主题活动,让孩子学会懂的保护自己。开展“绘出明天好蓝图·我为祖国唱赞歌”庆祝建国70周年绘画、歌唱比赛活动,征集、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专栏展示。开展“我给爸妈写封信·我为老人献爱心”祝福新年感恩主题活动。让留守儿童倾诉对父母的爱,疏解心中的思念之情,懂得感恩。二是充分发挥全县5个“阳光小屋”和心理咨询室的支点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县,同时将实施暑期大学生来莲花支教活动,通过发出倡议、与相关单位联合邀请,推进‘阳光小屋’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成为留守儿童的温暖之家。

(四)以资源为切入点,优势发掘型

  在一些贫困边缘山区,自发形成了某一类型的生产种植。这种零散化的家庭生产,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市场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他们掌握不了市场的行情,不知道市场销路,往往难以形成可观的市场利润。少数群众在经过连续的亏本之后,最终导致放弃原来的生产种植另谋它业,这就需要外界来促成其转化为资源优势。这类项目主要是通过发掘当地已有的资源,特别是当地贫困户现成的生产种植,帮助其拓宽销路,发掘其优势潜力。

  如永新县志愿者协会的映山红计划——一社帮百户试点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项目实施的背景是,永新县三湾乡是三湾改编发生地,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协会调查发现,但由于该乡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该乡共有1440户5359人,其中贫困户271户1153人。三湾乡不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系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美,适合发展种养产业。近年来,该乡发展了不少蜜蜂养殖,已有178户贫困户养殖3453箱蜜蜂,年产蜂蜜近7万斤。但由于各贫困户分散管理与销售,没有技术指导,没有质量保证,没有品牌包装,没有销售渠道,每年有大半蜂蜜滞销,许多贫困户每年有数百斤蜂蜜难以销售。因而,他们决定组织该乡178户蜜蜂养殖贫困户中的70%以上贫困户成立三湾蜂业合作社,建立蜂蜜加工、灌装生产线,培育生产、销售团队。帮助贫困户销售蜂蜜,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一是孵化组织,组织三湾乡70%以上养蜂贫困户成立三湾蜂业合作社。二是培育团队,一方面发动贫困户以自愿入股方式,采购小型生产、灌装、检测设备,培养技术人员,培育产品生产及检测团队;另一方面是从贫困户年轻成员中,以生活补贴及销售奖励方式招聘4人培育销售团队。三是开展培训,组织蜂农开展蜜蜂养殖培训,以及组织产品生产及检测人员开展生产检测技术培训。另外,组织销售人员开展网络销售技术培训。四是规范经营,就是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质量、统一营销。五是开拓销路。在项目实施期内帮助养蜂贫困户销售蜂蜜,确保产品不滞销,有效增加经济收入。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三湾蜂蜜从三无产品扶持为品牌产品,扩大了产品市场影响力,为三湾乡蜜蜂养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成了蜂业合作社,建立了产品生产、检测体系,培育了生产加工及销售团队,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接续动力,提高了蜂蜜产量及产品质量,帮助养殖户掌握了一套相对科学的蜂蜜养殖技术。

 (五)以设施为切入点,条件改善型。

  在大部分贫困村,公共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这种设施的落后就制约了当地发展水平的提升。以致于形成了“设施落后——发展落后——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不少社会组织积极关注瞄准这类问题,让贫困村尽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公共场所的改善提升。如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呈香小院”乡村公益综合体就是其中的典型。项目背景是,中心在调查中发现,在外的年迈农民工由于失去了宅基地,在返乡过渡安置中产生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留守儿童缺乏课余教育等系列问题。“呈香小院”的首个试点项目位于省级贫困村南昌县蒋巷镇立新村,占地面积1298.5平米,规划建筑面积600平米。计划投资80万元,由崛美公益呈香基金筹资资50万元、新力公益创投扶持30万元,政府帮扶单位南昌市编办进行配套。作为乡村公益综合体,主要承载:孝老安置、留守儿童教育、乡村文化振兴以及承载外部公益项目进乡村四项功能。“呈香小院”为针对脱贫攻坚贫困村脱贫后,城乡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的战略性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模式后进行推广。项目创新性体现在将公益组织传统的、分散的、临时性的“活动扶贫”,提升为系统的、长期的、制度化、组织化的“平台扶贫”,整合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设施的功能体现在,一是养老安置。主要过渡性安置年迈返乡没有宅基地的农民工,以及按政策应该进养老院又不愿意离开小村的孤寡老人。二是为村民文化活动提供固定场所。主要为老年人义诊、培训、观影、表演等提供免费的场所。三是发掘村子当地的人文历史,乡村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向留守儿童传播乡根文化。承载公益项目进乡村。四是承载志愿者三下乡、科普进乡村、留守儿童关爱,以及各种进村捐赠活动。如:“老农万岁”“名著图书馆”“带上光明回家乡”等项目引进。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一是邀请建筑设计顾问,免费义务担纲设计。二是完善各功能用房的建设装修达到验收标准,引进“名著图书馆”等项目入驻。呈香小院成立呈香小村理事会,负责呈香小村的重大事项决策与财务支出监督管理,聘请院长并组建呈香小村运营团队。三是组织专家研讨会,总结“呈香小村”乡村公益综合体经验进行推广,积极打造实现养老安置、文化教育、留守儿童关爱等功能完备的乡村公益综合体,以此为平台引进城市公益项目资源实现城乡融合。同时探索一条贫困村脱贫之后,服务乡村振兴的精细化、立体化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今后的乡村振兴探索有效经验。

(六)以心理为切入点,矫正辅导型。

  该类项目重点关注和侧重在瞄准贫困地区及贫困家庭儿童的心理服务。由于受到贫困的影响,一些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障碍。有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处,甚至还可能危害社会。对此,一些社会组织主动瞄准这些问题,开展贫困儿童心理调适。如赣州市赣县区联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教育深度贫困区“同住童行”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项目的背景是,该中心在调研中发现,在深度贫困区的贫困学生占比21.48%,其中留守儿童占比45.1%。偏远乡村小学本身教师配备不足,又加上深度贫困区学生事务繁重,且教师负担过重,难以有效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项目意义在于以教育深度贫困山区住校生为重点,协助学校系统解决偏远山区儿童安全、生活不适应、心理孤单、贫困救助与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社会问题。通过本项目参与教育扶贫工作,发展业务能力,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是,聚焦偏远山区住校生,以“驻校社工+住村志愿者”服务模式,协力偏远乡村学校教育改善,增进儿童社会福祉。“同住”项目提炼3个“住”字。第一个“住”指项目服务“住校学生”,住校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也有着住校生特有的需求:心理上的孤单、生活上的不适应。第二个“住”指“驻校社工”,项目安排社工进驻学校,一方面为住校学生提供生活适应、陪伴成长,另一方面为中心校管辖的所有学校即将住校的学生提供生活适应课程、安全教育、个案服务等。第三个“住”指“住村志愿者”,包括社会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目前对接志愿者开展夏令营,志愿者将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做到全面的陪伴。项目创新性体现在以“同住”来深化教育,改变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刨穷根。同时探索化解决或缓解偏远山区儿童安全、生活适应、心理支持与救助帮扶等社会性问题。

(七)以居家为切入点,文明安全型

  该类项目以安全为切入点,属于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中很有创意的项目。其关注点与其他项目有很大的不同,他重点关注贫困户生活中很平常,但是又很不令人注意的方面。这个项目实施的效果也很高的可及性。如萍乡市湘东区志愿者协会的“阳光行动安全用电进乡村”助力扶贫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项目的实施背景是,协会在调查时发现,扶贫对象家庭经济困难,住房大部分属于80-90年代建造,百分之九十五的家庭存在照明线路电线塑料老化易漏电,灯泡光线昏暗,电线像蜘蛛网满屋乱牵等情况,存在用电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用电需求的增大,电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塑料老化漏电问题。使用白炽灯泡耗电且光亮度不高,更换成节能的LED灯耗电量只有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使用寿命长、亮度高、环保耐用。因而,他们巧妙创新设计推出了“阳光行动进乡村”项目,动员社会各届爱心力量,为全区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更换电线、节能灯、插座等。

  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主要采取的举措:一是向增强建档立卡家庭积极宣传安全用电知识,提高安全用电意识,避免生命财产的损失。二是更换老化线路,解决安全用电问题,排除安全隐患。三是安装节能灯具,改善用电环境,节省用电开支。另外,协会还在工作中积极消除心里阴影,改变建档立卡家庭成员的精神面貌,让受益对象家庭用电安全得到有效改善,为他们带去光亮和温馨,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感。

四、对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启示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对于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也有以下启示。

 (一)要充分把握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尺度。以上各地的实践表明,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不是简单地政策叠加,更不只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一起并肩作战,其本质是打破原有的政府的帮扶资源提供方式,形成政府+社会资源的有效合作模式。各地在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机制创新中,要坚持社会组织自我的独立性,可以打造工作载体,也可以建立良好工作制度,还可以统筹推进,建设人文化服务工作理念。

(二)要充分把握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热度。社会组织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各地只能是在当地社会组织的自身财力基础上,综合考虑实施的范围和内容,不能强迫实施,更不能一刀切,搞任务摊派。这样反而会造成社会组织积极性的下降。只有让社会组织自身动起来,发挥自身的内在积极性,才能真正确保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可持续。

 (三)要充分把握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角度。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本质上是组织的项目推介、理念的推介、服务的推介。角度对社会组织的选择很重要,这决定着项目的实施成效和群众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社会组织的信誉同等重要。与政府资源兜底线、普惠性不同,社会组织更要找到自身的工作切入点,如在贫困地区通过项目引进专业服务如社区戒毒服务、失独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服务等,使得贫困地区有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和问题都能得到关注,并做出成效。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广大贫困群众受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总体上看,其活跃程度和参与面、实施效果与贫困群众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当前,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面临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法规政策体系依然还不够完善。如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依然尚未出台实质性支持文件,对社会组织进入脱贫攻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融资、退出等行为难以明确界定。还有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激励政策出台不够等等,导致许多社会组织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各项工作深入推进。

(二)思想认识重视不够。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与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实际发展需要相比,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一些基层领导重视政府帮扶,轻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把政府与社会组织人为割裂开来。还有少部分领导过高预估了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的作用,认为社会组织要倾尽所有参与脱贫攻坚,给社会组织下任务、定指标,造成了社会组织较大的负担压力。另外,也有的把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当做只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注重形式主义、形象工程,重概念,轻实际。这都是认识不到位的表现,没有真正体会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功能定位,以及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如何作用。在一些地方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社会组织缺少与政府工作的互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意识和经验不足,在一些工作上基本是粗放型、放任型。

(三)政策扶持落实不到位。

  从调研来看,当前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大多存在“海市蜃楼”现象。一方面,政府职能转移没有很好落实,社会组织可望不可及,政府管理依然是占据社会治理的主导,没有很好地激发出社会组织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依然停在文件层面。不管是从事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商会,还是活跃在环保、扶贫、社会福利、社区发展、疾病救助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团体,反映最突出的是资金不足。来自政府的各类购买服务十分有限,大多数社会组织没有正常渠道获得来自政府的公共资金。在税收方面,当前尽管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大多数社会团体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税费减免。

(四)工作压力负担较重。

  本次调研走访中的行业协会商会普遍反映来自政府的工作压力十分大。在经济下行压力情况下,政府实施的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均需要行业协会商会参与,行业协会商会疲于应付。一些经济统计部门每月要求表送服务经济发展表格,过份要求留痕、报送表格。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社会组织普遍存在会员会费收缴难题,不少社会组织生存面临困难。但政府交办下来的各项工作,基本上需要社会组织垫资参与,给社会组织造成较大的压力,难以进行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调研中,调研组针对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现状做了调查。从结果看,脱钩后的社会组织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后,不少社会组织自我发展信心不足。脱钩后的很多行会协会商会还没有“回过神”,在转型中不清楚“我是谁”、“怎么办”。一方面,行业协会商会由于失去了政府部门的依靠,对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资金来源渠道变窄,脱钩后原本政府的给予的资金扶持已经“掐断”,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行业协会商会社会组织不敢丢掉这些职能,但是政府又不再补助资金,不少行业协会商会只能垫资运行。

(五)规章制度缺乏衔接。

  从党建层面来看,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已经纳入等级评估、购买服务重要参考指标,是年检年报重要提醒事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将落实党建作为社会组织登记成立必需条件或《章程》的重要内容,并且没有与年检年报结论、免税资格认定等衔接,导致业务主管单位没有对党建工作足够重视,由此一定程度造成社会组织缺乏党建主动性、紧迫性。在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尽管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都有沟通,但是相关工作联动难以较好落实。在同一行政层面上,由于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登记机关难以对业务主管单位进行约束。不少业务主管单位前任领导大力支持社会组织,请求民政登记部门多支持登记,但是换了新领导便直接向登记机关说明不做业务主管单位。部分业务主管单位甚至不清楚自己还负有社会组织管理职责和指导党建工作的责任。

(六)孵化基地运行困难。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是培养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当前各地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基本靠上级福彩项目支助。年度内一个孵化基地最多只能得到的补助为60万元,除了基地建设外,运作经费也只能在福彩资金承担,但是福彩资金明确规定运作经费不能超过10%,也就是运行成本只能控制在6万元以下,但是孵化基地最少要2-3个工作人员维持运作,孵化基地不得不要靠自我到社会组织去“化缘”生存。孵化基地的自我生存都难以保障,其孵化功能也就难以真正释放出来,不少基层孵化基地只有在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才“开门”,剩下时间多是“关门”运行。

 (七)社会组织人才严重不足。

  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关键是人才的保障。目前各地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社会组织专业素质人才缺乏现象。一些社会组织对自身人才建设重视不够,致使组织内部人才培育发展步伐偏慢,这就导致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层次、水平较低。与当前大量迫切需要社会组织人才解决事务相比,我国现实中社会组织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不健全,尤其是资金投入不足,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许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因为享受不到事业单位待遇,不愿到社会组织工作。

(八)社会组织良莠不齐。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各地社会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社会组织普遍发展程度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社会组织普遍发展程度较低。在内陆地区,特别是在边缘贫困山区,社会组织更是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在发达地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基本上是政府机关的转岗、分流、离退休人员,队伍能够保持基本的稳定。但是在落后的地区,其参与人员绝大多数是退休人员的志愿参与,有的甚至没有固定人员,在农村落后的地区,参与人员更是十分单一,或者依然是按照风俗习惯建立起来的行为默契。近年来,一些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慈善的旗号,乱收费,擅自挪用捐款物资,这些不仅是社会组织“非营利性”迷失的表现,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六、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实际,对今后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提出以下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向全世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联系汇集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扶贫济困是社会组织活动重点领域,助力脱贫攻坚是扶贫济困应有之义。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彰显社会组织时代价值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的实际举措。应该说,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既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又是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舞台和现实途径。各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增强打攻坚战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以脱贫攻坚统领各项工作,将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摆上优先位置,列为首要任务,在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帮扶项目、协助科学决策、推广扶贫志愿服务理念等方面主动作为,尽力而为,积极动员引导广大志愿者和各类志愿服务力量助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统筹协调。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重要作用,把加强组织领导贯彻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各个方面。党委政府领导要经常深入到基层调研,听取汇报,专题研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履行主体责任,及时召开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专项工作座谈会。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筹规划、决策协调和督查落实。要结合脱贫攻坚整体进度和形势,积极研究调整制定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要强化政策督办落实,将加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要点进行督办,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三)充分激发活力,积极调动社会组织各类优势资源。

  各社会组织要将参与脱贫攻坚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落实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状,促进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和贫困地区扶贫需求有效、精准对接,真正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擂鼓助威、“输送弹药”。要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整合力量、调动资源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担当实干、积极作为,形成“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出个好主意”这种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要主动对接贫困地区扶贫计划和扶贫需求,社会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准汇聚、精准对接,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方面,在承担公共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帮扶项目、协助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各级各类社会资源和志愿服务群体参与脱贫攻坚的标杆和表率。

(四)贯彻精准方略,延伸社会组织全方位立体化服务触角。

  总体来看,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高,但形式比较单一,简单的公益活动多、单次的捐款捐物多。要改变和减少过去简单送钱送物式扶贫,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围绕“精准”两字,拿出“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质量。要加强扶贫需求的信息对接和资源链接,主动对接贫困地区扶贫计划和扶贫需求,从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促进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向贫困户开展帮扶。要通过慈善帮扶、产业帮扶、技术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文化帮扶、志愿扶贫等方式,提振贫困群众致富信心,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激活贫困群众的造血动力,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五)坚持优势互补,深入挖掘社会组织功能作用。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还需要抓住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深化各自导向功能,作出适合本地实情的选择。比如,要通过政策引领、信息建设、项目合作、孵化培育、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枢纽功能,带动社会组织和为贫困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项目。要突出社会组织导向,注重研究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事项,建立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将依法协助政府开展的公共服务明确由社会组织承担;将专业性强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如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青少年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等,交由专业社会组织承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公益创投)、项目奖励,以及社会组织认领服务等措施,促进社会组织参与。

(六)加强制度配套,增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基础保障。

  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要发挥其良好的运作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度配套建设。要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脱贫攻坚。要完善村(居)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收集、反馈、调处联动机制,随时掌握社会组织运行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要建立城乡互助制度。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引导城市扶助农村,建立社会组织挂点服务农村制度。将城市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延伸到农村社区,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主导作用,打破户籍属地界限,完善以需求为平台,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化管理运作、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方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七)强化措施保障,进一步浓厚社会组织参与工作氛围。

  要推动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为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扫清障碍,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要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经费,以及服务设施等项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政策支撑。坚持开展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多种渠道筹措经费。采取委托、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公共服务项目转移给社会组织来做。要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置换、调剂等多种方式,帮助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提供良好场所。要落实公众参与,为防止政府一头热,群众一头冷的状况,在工作中要广泛发动群众,尽量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优良民族传统,加大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八)严守法规要求,积极维护社会组织良好形象。

  社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一定要坚持扶贫的公益性,严禁打着扶贫旗号从事与扶贫无关的活动,要加强对项目运行、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环节的信息公开,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避免出现“半拉子”“短命”工程,让贫困群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将持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年检年报、评估、慈善组织认定等工作,规范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持续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坚决防止一些不法组织打着“扶贫”“慈善”等旗号坑蒙拐骗、谋取私利,为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A.专著、论文集、报告

  [1]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4]习近平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5]王杰秀主编.中国民政发展报告.2014.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6

  [6]王杰秀主编.中国民政发展报告.2015-2016.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7

  [7]李学举主编,徐毅分册主编.民政30年:江西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

  [8]江西省志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江西省志:江西省民政志.合肥:黄山出版社.1999.8

  [9]朱喜群.中国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以苏州为考察对象[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4.10

  [10]翟琳.社区治理中“三社联动”机制探析—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14.10

  B.期刊文章

  [11]尹欣.浅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决策探索,2008.9:65-66

  [12]徐道稳.论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8.8

  H.各自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13]《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14]陈丽,冯新转.“三社联动”与社区管理创新:江苏个案[J],社会与人口研究,2012(2): 33-39.

  [15]李 锐.广州“三社联动”提升民生幸福水平[J].中国社会组织,2015.5

  [16]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80.

  [17]张华林.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对策思考.中国民政,2011.06:41-42